蔡美怡老師:
   山是白雲的故鄉,水是部落的源泉。原住民與大自然生態間維繫著一種很相當微妙的關係,他們取之於大地,用之於自然,往往在供需之間維繫著特殊的均衡狀態。長久以來,宇內溪是義盛部落生命得以延續的泉源,其中蘊含著無數自然生態的寶藏。然而,經濟快速發展與科技日益進步的今日社會裡,部落裡的人們似已逐漸忘卻對溪流孕育之恩的感激。

  我們學校老師並不是原住民,但我們希望透過一系列課程,讓孩子尋找族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法則;學習與大自然如何對話。在「護魚愛魚共生息」的課程裡,我們讓孩子透過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水質檢測、動植物辨識、護魚、溪流裝置藝術等教學活動。孩子們透過自主性的蒐集及操作相關資料與器材,以搭建對泰雅族人與大自然共生存原則的基本架構。給予一系列的課程,可以激發孩子們與大自然的對話與省思。對於泰雅族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法則的文化,也更深了解,更有濃厚的興趣。

林錦寰老師:
  在這個課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放魚苗的部分。對小朋友來說,一次看到這麼多魚苗是很令人興奮的事。所以每一個小朋友都一直逗弄小魚,也迫不及待的將牠們放入河中。在放魚苗過程中,除了讓他們了解關於自然生態的知識之外,也藉著這個活動讓他們自然而然的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課。以親身體驗的方式來了解生命、進而尊重生命。我想,這或許是我們在這個活動中最大的收穫吧!
陳炳樵老師:

  裝置藝術,時常如同室內設計或是建築裝潢一般,一分錢一分貨,也許或有例外,但是畢竟是少數,有時候我會想,這樣是否值得?耗費了許多人力物力的情況之下,做了個擺著幾天的作品,然後剩下就是資源回收,是否會是種浪費?求學期間的我,總是困在這種掙扎,做學生的當時荷包不常飽飽,卻時常為了作品不惜血本,所追求的是什麼?

   三生有幸,這一次的作品有機會獲得許多贊助,雖然不甚豐裕,但是相對於其他活動的投資而言,這一次的溪流裝置藝術作品已經花錢殺紅了眼。我們投資的並不是可以獲得實際回饋的東西,也不是可以產生經濟、邊際效應的資源,而是一種信念,期許小朋友愛他的家園如同愛父母的信念、民眾保護家鄉的溪流如同保護自己家人的信念,投資在一種抽象,但是希望能慢慢實體化的精神種子。我們收穫的將不只是乾淨的溪流,還有一顆純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