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祖靈的遺訓裡明白要求泰雅族人,視自然資源如同生命之重要財產,並且積極地列為絕對遵守之第一誡命。例如,對於水源地極力保護,唯恐其乾涸,部落居民依規範及共識共享水源,對於外人則需付出相當大代價才能取用。發展溪流教育拉近學生和大自然的距離,讓學生能觀察到自己是和無數的其他生命共享相同的環境,體認有必要扮演管理員的角色,盡到維護環境的義務,讓學生學到大自然如何在各種因果關係中,維持平衡的生態。
(二)設計理念
大自然是我們學習的教室,山裡的一切是我們教材的來源。透過『水質檢測』、『溪流生態教室』、『悠游』、『溪流裝置藝術』課程,尋找泰雅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生活方式,提升自我族群文化認同……。孩子們透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關懷尊重、欣賞與分享,與大地進行一場對話交流,融合激盪出更多璀璨的火花,堅信大地之母將繼續伴隨著孩子們成長、茁壯。
(三)教學目標
  1. 藉由水質檢測活動,讓學生認識水質檢測的各項指標及重要性,並能具體操作。
  2. 透過溪流環境探訪,讓學生觀察、了解自己與其他無數生命共享相同環境,進而主動關懷、保護、尊重大自然。
  3. 學生利用基本美學概念,運用當地原生媒材呈現泰雅傳統工藝。
  4. 能理解並參與溪流裝置藝術──祈福‧苦花魚旗的作品理念與製作意函。
  5. 能了解鯉魚旗做為祈福的用意,及鯉魚旗在日本傳統文化所象徵的意義。
  6. 能辨識苦花魚的身體特徵並且應用壓克力顏料進行苦花魚旗的彩繪。
  7. 能強化並宣示護溪的決心,並誠心地藉由自己的作品替苦花魚寶寶及宇內溪所有的生靈祈福。
(四)教材來源:自編教材
(五)課程方案融入之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生活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綜合活動、社會領域、語文領域
(六)實施總節數:共24節
(七)方案發展歷程
課程架構
  • 簡易水質檢驗
  • 溪流生態教室
  • 悠游課程
  • 溪流裝置藝術 祈福‧苦花魚旗

主題課程一:簡易水質檢驗 節數:3

(一)背景說明
運用世界水質監測協會所採用檢測方法係以物理與化學方法檢測為主,另以生物指標方法(觀察、採集……)為輔,來推斷該水體之水質概況,教導學生監測水質一個簡便、安全的方法。


(二)課程內容
◎ 活動一:小烏來護溪活動-水質檢測簡報(附件一)
步驟:

  1. 透過簡報說明水質檢測的目的及重要性。
  2. 說明水質檢測的項目,包括:溶氧、酸鹼值、濁度及溫度等四項水質參數。
  3. 介紹水質檢測的工具及操作方式。

◎ 活動二:動手做一做~水質檢測操作
步驟:

  1. 首先將學生分組,並將簡易水質檢測器材帶至宇內溪流邊,依序進行水質檢測。
  2. 每一階段完成後,請學生觀察各項檢測結果並紀錄(附件二水質檢測紀錄表)。
  3. 各組相互比較紀錄之檢測結果,是否在可接受之誤差範圍內。

◎ 活動三:小烏來護溪活動~週期水質檢測
步驟:

  1. 每三個月進行水質檢測,紀錄並比較前次檢測結果。
  2. 持續進行一年。

(三)評鑑

  1. 抽問學生檢測項目及其代表之意義。
  2. 觀察學生操作步驟是否正確。
  3. 檢查學生之紀錄表是否與檢測結果相符。

主題課程二:溪流生態教室 節數:6

(一)背景說明
宇內溪除了提供了附近居民們的飲水需求外,這條溪流也孕育了無數的生命,提供了許多生物棲息與覓食的場所。藉此課程讓我們帶領著孩子一同來認識溪流生態中的各類物種。


(二)課程內容
◎ 活動一:認識動植物
步驟:

  1. 老師教學前,先了解、蒐集宇內溪溪邊生長的動植物種類。
  2. 分組活動。先讓學生瞭解學校與宇內溪的相關位置。
  3. 老師順著和平橋到三階梯的沿途,介紹宇內溪溪邊生長的動植物種類,讓學生認識。
  4. 請學生將先前老師所介紹的動植物種類,一一辨認。
  5. 完成宇內溪生態觀察學習單(附件三)

◎ 活動二:美麗的烙印
步驟:

  1. 先介紹葉片構造及特徵。
  2. 學生將老師所介紹宇內溪溪邊的植物葉片摘下,仔細觀察每個葉片的特徵,並利用顏料拓印在紙上,呈現美麗的圖畫。
  3. 學生蒐集喜歡的葉片,夾至書中數週後,將乾燥的葉片護貝製作成書卡。

◎ 活動三:小小觀察家
步驟:

  1. 活動前,老師說明自然界生物鏈的概念「有溪流就有山林,有山林自然而然就會有生物」。並請學生要愛惜生物、尊重生命,不要濫抓濫採。
  2. 分組活動。學生利用捕蟲網捉昆蟲,將所捉到的昆蟲放置觀察箱或夾鏈袋裡,以便仔細觀察。
  3. 請學生將昆蟲特徵畫出,並附文字說明。

(三)評鑑

  1. 植物辨識。
  2. 宇內溪生態觀察學習單。
  3. 學生作品。

主題課程三:悠游課程 節數:3

(一)背景說明
藉著放魚苗活動,讓孩子與家鄉的溪流結合,讓生活記憶與經驗連結,大家一起與復育宇內溪生態共生息、一起放魚苗,為上天賜予的土地的永續埋下「心」希望。


(二)課程內容
◎ 活動一:初識
活動前各班老師介紹宇內溪流的生態並說明釋放魚種(苦花魚)的特徵、習性(附件四),請學生注意活動安全。

◎ 活動二:祝禱
   請當地耆老在魚苗釋放前進行傳統祝禱,在utux(泰雅語-神靈)的庇佑及族人的努力下,宇內溪裡的生物都能順利成長,不受外在因素破壞。 藉此活動,讓學生了解泰雅傳統文化中,尊重祖靈及敬重自然的一面。

◎ 活動三:悠游
   釋放魚苗時,先將袋口打開並浸泡在水中十至十五分鐘,讓魚苗適應溪流的水溫,再讓魚苗自然地游至溪流中。 學生親近魚苗,觀察魚苗的行動。 高年級完成心得報告、中低年級完成悠游學習單(附件五)


(三)評鑑

  1. 悠游學習單。
  2. 心得報告。

主題課程四:溪流裝置藝術—祈福.苦花魚旗   節數:每班2節

(一)背景說明

  鯉魚旗文化在自漢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最初,懸掛鯉魚旗的意義是以「魚躍龍門」替日本家中的兒子祈福,希望他能如同躍龍門的鯉魚般功成名就;而在這個裝置藝術的教學活動裡,我們指導小朋友將素面鯉魚旗轉型繪製成各式各樣苦花魚的圖樣,並且邀請所有的教職員工、社區家長,及對宇內溪溪流保育教育有興趣的各界人士共襄盛舉,完成大約300面左右、70公分長的苦花魚旗,分四條粗繩懸掛,橫跨義興橋下宇內溪兩岸。

  苦花魚成長最長的紀錄大約也是60公分左右,恰好是苦花魚旗的大小,我們的用意,除了標榜護溪的決心之外,亦讓所有的小朋友親手製作祝福,替所有我們曾經放過的苦花魚苗與溪裡所有的生靈祈福,希望所有的苦花魚苗能成長如苦花魚旗般壯碩,並期許宇內溪流的生態循環自強不息。

(二)課程內容
◎ 活動一:介紹日本特有的鯉魚旗文化

  1. 以單槍及多媒體介紹鯉魚旗的由來。
  2. 介紹鯉魚旗在日本傳統文化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祈福的象徵。
  3. 介紹日本鯉魚旗祭及鯉魚旗祭在本次溪流裝置藝術教學活動裡所具備的共通點。

◎ 活動二:指導學童辯識苦花魚的特徵

  1. 以單槍及多媒體指導小朋友認識苦花魚的特徵。
  2. 引導小朋友在心中設計即將要彩繪的苦花魚形象,並且提醒小朋友作品不一定要完全符合照片裡苦花魚的形象與顏色。
  3. 以教師示範的苦花魚旗作品指導小朋友如何設計彩繪。

◎ 活動三:苦花魚旗彩繪活動

  1. 介紹小朋友壓克力顏料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2. 每個小朋友先發予1面素面魚旗,待小朋友完成一面而行有餘力時再發予另外一面
  3. 小朋友開始彩繪苦花魚旗,教師巡視並指導,提醒小朋友應注意的事項,小心小朋友多餘的顏料沾染他人或自己的作品上。
  4. 行有餘力的小朋友可多畫1至2面。

◎ 活動四:回饋與分享

  1. 小朋友已完成的作品可先懸掛在教室適合的空間,待顏料風乾。
  2. 整理教室場地。
  3. 請小朋友彼此分享設計理念與彩繪心得。
  4. 待小朋友作品全部完成後,統一懸掛至宇內溪流上橫跨兩岸,完成溪流裝置藝術作品──祈福‧苦花魚旗。
  5. 擇日帶小朋友前往義興橋下宇內溪流邊,一同欣賞大家合力完成的裝置藝術作品,撰寫學習單回饋分享。

◎ 活動五:溪流裝置藝術展覽

  1. 待全校小朋友作品及教職員工、社區家長、共襄盛舉的其他人士的作品完成後,收集懸掛至義興橋下宇內溪兩岸,一同完成溪流裝置藝術作品──祈福‧苦花魚旗。
  2. 擇日帶小朋友前往義興橋下宇內溪畔欣賞大家合力完成的裝置藝術作品。
  3. 欣賞並撰寫回饋與分享學習單。

(三)評鑑

  1. 展覽:第八週起至第九週將作品佈置於溪邊做裝置藝術展,並邀請社區人士、校內外相關人士及小朋友前往溪邊參觀展覽。
  2. 學習單:展覽期間,小朋友並撰寫學習單回饋分享。
  3. 攝影、錄像紀錄:於過程中即完成時拍攝靜態或動態影像並紀錄。

※當日展覽暨祈福儀式流程草案

流程次序

活動名稱

說明

1

來賓致詞

校長、來賓等致詞

2

耆老祈福

當地長者以原住民古調或歌謠進行祈福

3

與溪流共歡唱

義盛國小小朋友齊唱“苦花魚之歌”

4

野餐

活動結束,小朋友可於現場野餐

(八)具體效益
  1. 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並對自己的部落產生責任感及使命感。藉由參與部落公共事務凝聚向心力及獲得成就感。
  2. 教師可藉由相關活動更加認識義盛村,並在活動中能與家長及社區有 更頻繁的互動與合作,對於推動親師教育能有更好的成效。
  3. 此活動課程在持續推動下,即使學生畢業離開校園,也能將對部落環境永續經營的觀念傳至下一代。讓教育的效能發揮至最大。
  4. 宇內溪的生態保育,如有成效則可增加義盛部落的能見度,提高居民的榮譽感及凝聚向心力。護溪的區域短、復育快,一有成果會立即感受,可提振義工士氣,並可能提供響解說員的工作機會。
  5. 此區域的生態豐富,河流兩岸的動植物可供一般性旅遊。另交通方便,河川易親近可帶動人潮,增加地方的經濟收入也可預期。
  6. 具有啟示性、教育性,讓師生及居民感受正面的效果,對未來的生態保育共識易達成,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未來可提供居民健康的休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