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位於桃園縣復興鄉義盛村「小烏來風景特定區」內,民國39年原為角板山國民學校分班,自民國四十一年獨立設校至今,已邁入五十幾個年頭。小橋、流水、深澗、高崖、叢林、瀑布、青山綠野、山嵐霧氣、鳥語花香。在這山村野地,風光秀麗的人間仙境,孕育著淳樸的泰雅族活潑天真的兒童,還有一群默默奉獻的教育園丁們。學區內之家庭組成中單親、隔代教養、經濟狀況不佳者比率偏高,社區人力和物力資源較少,但自然資源及原住民特色文化卻是非常豐富。因而如何能夠結合本校當地特色,形塑本校發展願景,轉化為理念實踐於教育上,發揮文化學習與尊重的人文精神,亦是本校校務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校落實學校本位課程,配合政府教育優先區計劃,推展鄉土文化不遺餘力,遴聘社區耆老及專長人士擔任傳統藝術文化教育推手,和社區緊密結合。因此,在共同為教育付出的使命感下,我們結合學校願景及社區資源共同發展護溪課程-泰雅、溪流、共存法則。

   復興鄉,宇內溪一直是當地義盛部落的重要資產。宇內溪蜿蜒的流過社區,為居民帶來了甜美的飲水,豐潤了這裡的土地,滋養了豐富的農作物,是孕育社區居民的源頭,更是社區居民最珍視的水資源。早期部落與大自然生態間維繫著一種很相當微妙的關係,他們取之於大地,用之於自然,往往在供需之間維繫著特殊的均衡狀態。不過,漢化後泰雅族跟著學習許多平地人的習慣與謀生方法,如用藥毒魚、炸魚、電魚等方式破壞生態平衡以滿足口腹之慾,現在的溪裡,魚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真的是清澈見底。

   大自然是我們學習的教室,山裡的一切是我們教材的來源,我們藉著祖靈的力量發展出『泰雅、溪流、共存法則』活動方案,主要目標我們依循著先民的足跡穿越時空的藩籬,期望護溪運動,能把生態還原到當初的樣貌,並且可以回復舊有傳統規範的部落社會體制,護溪運動不單單只是護溪而已,而是要把舊有的傳統體制找回來,讓孕育部落的河川,可以回到當初用傳統規範保育與禁止的樣貌。孩子們透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關懷尊重、欣賞與分享,與gaga(泰雅語:祖先的訓勉)進行一場對話交流,融合激盪出更多璀璨的火花。